小姐且将《诗经》中《蒹葭》一章背来听听。”曼卿虽然平时不大用心,但底子还是有的,
当下便流畅地背了出来。沈砚之听着,时不时点点头,等她背完,
才缓缓开口:“小姐背得很熟,但似乎并未领会其中深意。《蒹葭》一诗,
写的是求而不得的怅惘,是对理想境界的追寻。那‘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’,
不仅仅是指心上人,也可是对学问、对道义、对人生境界的追求。”他讲得很生动,
没有照本宣科,而是结合着当时的时局,讲了一些文人志士的追求与迷茫,
将一首古诗讲得活了起来。曼卿听得很认真,第一次觉得,那些枯燥的文字背后,
原来藏着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。窗外的蔷薇风过,送来一缕清香。屋子里,
墨香与蔷薇香交织,年轻的先生声音清朗,少女托腮倾听,阳光透过窗棂,
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那一刻,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。曼卿觉得,这个叫沈砚之的先生,
或许真的不一样。沈砚之的课很受欢迎,至少在顾曼卿这里是这样。他不仅讲国文,
也会讲一些英文和时事。他知识渊博,见解独到,总能用最简单的话语,
把复杂的道理讲明白。更重要的是,他不像其他先生那样刻板,他会和曼卿讨论问题,
会倾听她的想法,即使她的想法有些天真幼稚,他也从不嘲笑,只是温和地引导。
曼卿开始期待每周的授课时间。她不再趴在桌上走神,而是会认真地做笔记,
会主动向沈砚之提问。她发现,这个看似沉静的先生,其实内心有着火一般的热情。
他关心国事,对时局有着深刻的忧虑,他会和曼卿谈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,
谈论学生运动,谈论这个古老国家的未来。曼卿的世界,原本只是霞飞路上的那栋小楼,
是父亲的宠爱和锦衣玉食。但沈砚之的到来,像一扇窗,
为她打开了一个更广阔、也更复杂的天地。她开始思考,除了绣花、弹琴、参加舞会,
人生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。沈砚之也渐渐了解了这个看似娇生惯养的顾家小姐。
她并非真的顽劣不化,只是内心渴望...
评论精选